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

灣仔區 (4) - 填海

灣仔海岸線歷年不停的隨著填海外移。開埠時(1941),灣仔的海岸約線,就是位於今天的皇后大道東。



由軍器廠街向東望皇后大道東

1855年,為了舒緩平地不足及興建馬場,遂填平摩理臣山西邊的低地,即跑馬地鵝頸澗一帶,稱為「寶靈城」。



1888年灣仔 - 海軍船塢的軍器廠(軍器廠街)至觀察角(天樂里)


1889-1903年,當時政府認為維多利亞城(中環) 的人口過度稠密及衛生環境惡劣,便提出大規劃填海增加土地以作重新規劃,範圍由西營盤的屈地街到中環的誨軍船塢新壋土地共95英畝。


昔日灣仔街道


直至1921-1930年間,中、上環的土地發展空間出現飽和,政府便將填海範圍擴至灣仔,進行大規模灣仔填海工程,歷時九年,將海岸線推至告士打道一帶。工程在1929年完成,灣仔面積因而增加90英畝。新增的街道包括軒尼詩道、告士打道、謝斐道、駱克道、分域街、盧押道、柯布連道、史超域道、菲林明道及杜老誌道等。



建造大道東時倒進海中的沙土成了新的土地,新的海岸稱為海旁東,即今日的莊士敦道。這就是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之一。到了
1902年建造香港電車時,電車路即設在海旁東。1922年起的,並建造了軒尼詩道、駱克道等街道,灣仔的面積因而增加90英畝。



昔日灣仔的電車路在海旁,圖為舊日灣仔警署

 
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65年至1972年,為配合紅磡海底隧道及港島區的道路網及社會對公共設施的需求,政府展開另一大型填海工程,範圍伸展至今日的會議道、灣仔碼頭一帶。



昔日的告士打道

目前,最後的填海工程,於
1994年正式動工,主要為建造會議展覽中心而提供土地,至會展新翼在九七回歸前竣工。

 

參考: 楊穎賢. 《文化·地方·人情 灣仔風物誌. 香港: 灣仔區議會文化及康樂事務委員會、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和香港小童群益會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