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

灣仔區(一)

 
灣仔區位於香港島,是香港十八區中人均收入最高,同時亦是香港十八區中人口第二低的一區。



灣仔區東接東區,南接南區,西接中西區,北部水域是維多利亞港。灣仔區由11個小區組成,包括渣甸山、大坑、銅鑼灣、樂活、跑馬地、鵝頸、愛群、軒尼詩、修頓、大佛口及司徒拔道。

 

早期的灣仔,並沒有包含這麼多小區,版圖沒到那麼遠,只是現在大家還慣叫「灣仔」的一部份。

 

試想一想,灣仔區中的渣甸山、大坑、跑馬地及司徒拔道,都是歷史以來的富豪區,怎不令灣仔區成為人均收入最高的一區呢?

 

今日的灣仔區甚麽都有,高樓商廈、星級酒店、古今民居、豪宅大舍、街市和露天市集;還有演藝學院以至風月場所等等。各式各樣的民生都可在這一區看到。這裏雖然有摩天商厦,但因為商業區皆向填海一帶發展,無需大量拆卸舊樓,所以有些舊日的建築得以保留,使灣仔成為一個有豐富歷史的社區。

 


↑昔日還是漁村的灣仔,山坡則有耕地↓


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,是開埠時「
四環九約」中的「下環」。1881年,政府正式命名為「灣仔」。灣仔這名字是「小海灣」的意思。開埠前,灣仔已有人居住,大部份為漁民。他們居住在今日皇后大道東的「洪聖廟」一帶。當時,灣仔的海岸線亦在洪聖廟附近。這個灣仔就是居民捕魚的主要地方。


↑1857年船街

開埠不久的皇后大道東




1840
年代,英國人到來以後,附近很快就開始發展。廣東鴉片商,寶順洋行東主顛地Lancelot Dent)在春園街建了一私邸Spring Garden「春園別墅」,範圍由灣仔道伸展至大王東街。別墅內有一小湖供划舢板之用,水源由石水渠街引入。Spring本來的意思是指花園內的噴泉,後來被人譯為春天,亦成了春園。春園別墅吸引了很多歐洲人到來居住。附近的汕頭街廈門街等,亦成為儲存貨品倉庫。而船街麥加力哥街則為停泊及維修船隻的碼頭及船塢。後來顛地破產,春園亦於1867年消失。華人亦開始搬入。

 
1894年海軍船塢



 ↑華人居住的春園街


↑昔日灣仔郵政局


↑1930年,前望皇后大道東


↑初期的大佛口,Daibatsu (大佛行)就在右角


↑↓大佛口的晏頓街,三角禮拜堂已存在


在春園以西的三街附近是香港首家發電廠的舊址。灣仔道以東、活道一帶,昔日是個叫摩理臣山有的小山丘,這裏本是一個石礦場;直至戰後,石礦被開採完畢後,當局將摩理臣山夷平。現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理臣山分校仍保留一角石牆為紀念。

↑後期的摩理臣山

 
 
↓得以保存的古績

 
 
 
 
 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